当招商承诺撞上规划“红灯”:一场政企信任危机的警示

商务新闻网时评 ■ 义正

江苏南京浦口区蒿子圩农文旅项目的困局,撕开了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——企业依政府招商承诺重金投入,却在中途遭遇“禁养令”与行政阻挠,近2000万元投资面临打水漂风险。这场困局折射的不仅是个体权益的受损,更是基层治理法治化、科学化的拷问。

政策“打架”暴露规划体系的结构性缺陷

浦口区2018年“禁养区”划定与南京市2020年“限制养殖区”规划的冲突,构成了这场纠纷的核心矛盾。区级规划早于招商两年发布,而街道与社区仍以水产养殖项目公开招租,企业依合同投入后却被指“违规”。这暴露出部分地方在规划制定与招商执行间缺乏统筹机制:政策文件各自为政,不同层级间缺乏动态衔接,导致企业陷入“合规陷阱”。

当市级规划与区级规划出现效力冲突时,基层政府未能遵循“上位法优先”原则,反而机械执行下位文件,凸显其法治思维的薄弱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企业办理的合规手续在政策转向后被“翻旧账”,这种“朝令夕改”的行政逻辑,严重侵蚀市场主体对政府的信任基础。

行政手段滥用消解营商环境公信力

集装箱封堵大门、24小时值守断路等极端管控措施,将基层治理推向简单粗暴的歧途。即便项目存在合规争议,行政机关也应遵循比例原则,通过协商、调解等柔性手段化解矛盾,而非采取“逼退式”执法。这种“先招商后设障”的做法,不仅违反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中“保持政策连续性”的要求,更让企业产生“被钓鱼”的强烈挫败感。

地方政府的公信力,建立在“言必信、行必果”的契约精神之上。当招商时的“一路绿灯”演变为履约时的“处处红灯”,企业损失的不仅是真金白银,更是对政府承诺的信任。这种信任一旦崩塌,修复成本将远超单个项目的经济价值。

破局之道:构建全链条法治保障机制

化解此类困局,需从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:
其一,完善规划冲突协调机制。建立跨部门、跨层级的政策审查平台,对招商项目进行前置性合规评估,避免“带病签约”。明确规划冲突时的适用规则,强化市级规划的统筹地位。
其二,规范行政权力边界。严格执行《行政许可法》,对已备案的项目不得随意变更或撤回;确需调整的,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。行政争议化解应优先采用协商、听证等程序,杜绝“运动式”执法。
其三,强化责任追溯制度。对因政策矛盾、行政失范造成企业损失的,依法追究相关主体责任,将“谁决策、谁担责”落到实处。

蒿子圩项目的困局,是一面映照基层治理短板的镜子。唯有以法治思维重塑政企关系,以科学机制弥合政策裂缝,方能避免更多企业陷入“投资陷阱”,真正让营商环境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否则,每一次“关门打狗”式的行政操作,都在透支政府与市场的互信根基,最终反噬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。(义正)

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。 發佈者: zhaoyan, 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(2)
zhaoyan的头像zhaoyan
上一篇 2025-04-17 08:35
下一篇 2025-04-18 10:51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