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,山西凭借其深厚底蕴,成为熠熠生辉的文物资源大省。2800 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,完整呈现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、社会、经济及宗教发展风貌,晋商故事在此代代相传;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自唐代起留存的寺庙建筑群,承载着各个时期的佛教建筑艺术与技术特点;云冈石窟的五万多尊佛像静立千年,在斑驳石壁间讲述北魏传奇。这些文化瑰宝,仅是山西文物宝库中的冰山一角。

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,特点鲜明。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,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53875 处,约占全国总量 7%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 531 处,位居全国之首。古建筑数量多达 28027 处,约占全国十分之一,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 509 处,占全国 80% 以上,全国仅存的 3 座唐代木构古建筑皆在山西境内。此外,山西还拥有唐代以来彩塑 12000 余尊、壁画 5 万余平方米,古戏台 2800 余座,旧石器遗址及地点 800 余处,历代长城 1401 公里共 4266 个点段,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1150 处,文物资源丰富程度令人惊叹。
自然灾害威胁文物安全
然而,山西丰富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。多数文物长期暴露,自然环境变化对其破坏严重。湿度、温度、风速的波动加速文物老化,寒暑交替致使碑刻、石雕表面龟裂、粉化脱落;紫外线照射让壁画、彩画逐渐褪色;强降雨和洪水更是古建筑的 “大敌”,加速其坍塌进程。

2021 年 10 月的强降雨,给山西文物带来重创。平遥古城城墙 84 号内墙局部坍塌,坍塌长度约 25 米;太原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,内部木质结构、壁画、彩塑受损,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;祁县苗家堡村清代关帝庙多处坍塌;平遥县婴溪村清代三教庙观音堂主殿、配殿屋檐垮塌。截至当年 10 月 11 日,山西共有 1783 处文物出现险情,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6 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3 处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61 处。
近年来,气候变化导致山西降水量增加,2024 年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增长 6.4%。以土、木、石为主要构件的古建筑,在强降雨和洪水影响下,土墙开裂、木构件腐朽、石材风化等问题加剧,建筑地基稳定性受到威胁,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、土体坍塌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。此外,大量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文化遗产面临火灾风险,2019 年平遥古城内武庙火灾、今年年初应县木塔附近干草起火事件,均敲响了文物消防安全警钟。同时,山西地质构造复杂,地震活动时有发生,长期地壳运动和微小地震积累,对文物建筑基础造成损害,墙体倾斜、开裂现象屡见不鲜。不完全统计显示,山西全省境内共发生 6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1 次,7 级以上地震 6 次,众多珍贵文物因地震消失。

自然灾害对文物的影响难以预估且破坏力巨大,不仅造成珍贵历史实物资料损失,阻碍古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,还使文物修复工作面临资金、人力、时间等多重难题,部分受损严重文物即便修复也难复原貌。在此背景下,加强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,提升文物应对自然灾害能力,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。
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
长期以来,山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。2016 年,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 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加强管理” 的文物工作方针。2017 年,山西在全国率先开展 “文明守望工程”,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。2020 年,山西省委办公厅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山西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》,为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机遇。2024 年,《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》正式施行,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,明确各级政府及负责人责任,打通文物安全责任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在政策支持下,山西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成效。通过定期检测、建立综合监测体系等措施,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。山西省地震局在云冈石窟周边布设地震计,实时监测振动情况;晋祠通过人工巡查开展预防性保护试点,根据巡查报告定期评估并制定对策,成效初显。此外,山西古建院针对不同自然灾害,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、崇善寺大悲殿等开展建筑本体和环境监测项目,成立安全防护队伍,完善消防安全保障。相关部门还从多维度建立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体系,提高预防性保护科学性。
但当前山西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仍存在不足。监测任务由各地方部门负责,未形成全域监测体系;部分偏远地区文化遗产技术覆盖不足,先进技术作用未充分发挥;数据整合与分析困难,部门间信息共享存在障碍,灾害应急响应时信息传递滞后。山西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仍需不断探索新路径。
多方合作探索创新保护
2024 年 10 月 20 日,“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” 启动会暨阶段性成果研究会在太原召开。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,此次会议汇聚了省内外高校顶尖学者、行业专家以及山西省相关部门,共同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出谋划策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表示,该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山西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、专业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水平,推动相关工作迈上新台阶。项目牵头人岳清瑞院士介绍,项目将通过识别灾害风险、确定风险等级,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完善预防性保护工作。
项目组在坚守文物保护原则基础上,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内容,包括构建山西省文化遗产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理论体系、开展多层级风险监测评估时空建模研究、提出针对性预防性保护策略等。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是项目亮点之一,将涵盖文化遗产 “病历档案” 建立、健康状态评估与提升、定期体检、日常保养维护、高灾害风险临时防护以及结构薄弱点加固等方面,健全文化遗产安全长效机制。
项目组还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,应用三维激光扫描和建模技术创建高精度数字模型,部署环境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管理系统,利用 AI 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和预警,采用跨学科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技术发展。同时,项目组深入山西各地文保单位实地调研,了解文物保护现状、监测系统运用情况及面临困境,针对技术规程和专业人员缺乏、自然灾害风险高、应急监测和管理不足、资金和管理机制不足、科技应用推广不足、差异化保护策略不足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。

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指出,该项目通过跨学科、多领域合作,构建符合山西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,建立健全灾害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,对山西乃至全国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。目前,项目组仍在一线持续调研,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,寻找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的平衡点,推动山西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,为守护山西文化遗产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