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营商环境的优劣,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。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相关部门和地方从深化改革、强化干部教育管理两方面持续发力,积极践行以干部“硬作风”打造营商“软环境”的发展思路。
深化改革,破除堵点卡点
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方面,3月17日,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全国工商联于北京发布《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倡议书》,呼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。近期,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证监会等部门围绕完善融资配套机制,畅通民营企业股、债、贷多元化融资渠道,作出系列部署。多家银行也纷纷公布服务民营企业的目标,不断完善产品体系。《经济参考报》指出,在政策推动下,民企融资环境显著改善。后续仍需持续调整优化政策,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精准性与有效性。
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方面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》将于4月20日正式施行。该办法针对地方不当干预市场竞争的突出表现,如限定经营者所有制形式、注册地,强制在本地投资经营等问题,进一步细化规定,明确政策红线与底线,旨在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规范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。有媒体评论,该办法是对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的进一步落实,将有效解决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。
强化干部教育管理,转变干部作风
优化营商环境,干部作风的转变至关重要。正如多家媒体评论所指出,党员干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,其大局意识、服务意识、诚信意识和廉洁意识,直接影响着营商环境的优劣。干部作风过硬的地区,往往更能吸引企业投资。
3月18日,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了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8人服务2万家企业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成功经验。这一实践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过硬作风。基层作为政策落实和服务企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要求干部具备敢于改革的决心、善谋改革的智慧和抓实改革的韧劲,积极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和赋能转变,当好企业的“管家”与“保姆”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关键在人,根本靠干。政府以“辛苦指数”换取经济发展的“上升指数”和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,以优良的干部作风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据营商中国综合